8/13/2011(六)
Nymphaeum
回到小徑上,會走到nymphaeum(一種聖化山、海、泉或樹精靈nymph的紀念碑),是一座西元二世紀的噴泉,水源來自前方鑲有雕像的壁龕。
當此噴泉被挖掘出來時,其中兩座雕像Dionysus(迪奧尼索司,酒神,又稱Bacchus)和Appollo(太陽神)仍然保持在原位。噴泉後方的水池水源來自市區的輸水管,附近仍可看到蹤跡。西元一世紀時羅馬人殖民Butrint,建立了輸水系統,從四公里外將水引到此處。
長形會堂(the Basilica)
長形會堂(the Basilica)始建於羅馬殖民時代(約與洗禮堂the Baptistery同時期),含外牆和走道。在西元五世紀時,Butrint地區有一位主教,而the Basilica就是主教的教堂。當時教堂有廊柱區隔成的三個走道和多邊形壁龕。
翼部和壁龕建於六世紀初期,翼部牆上所刻的十字也是在這時期出現。長形會堂在中世紀時至少經過兩次重建。而當天也有一位先生爬在高高的牆上進行「修復」工作。
模前雖然天花板已經消失無蹤,牆面卻保持的很好。一道道拱門,看起來很有羅馬味道。而天空又藍得不得了,透過天窗望向南天,美景盡收眼底。
長形會堂地板的馬賽克設計者和洗禮堂是同一人。因為旅伴看到有人將地面覆蓋的沙石撥開,露出地板的馬賽克,因此我們也比照他們的方式,偷偷照了一張相。我無法理解的是:既然要覆沙保護,就應該禁止進入啊!否則大家都踩在上面,不是磨損得更快嗎?
城牆和城門(The City Walls and Gates)
最早的城牆出現在西元前四世紀時,目前仍殘留在長形會堂(the Basilica)邊。城牆是由兩排大岩塊建成,沒有使用灰漿,而是用一些小石塊像三明治一樣夾在中間,這是古代的抗震系統,因為粗石的吸震能力比岩塊佳。Butrint經歷過許多次大地震,其中一次還震垮了劇院(the Theatre),因此這種抗震技術應該是有效的。
城牆周圍在固定距離開了六個門,靠近湖岸那邊仍存在兩個城門,那裡應該也是古代港口所在之處。步道首先通到Scaean Gate(the Lake Gate),門形狹長,配合城牆上的紐結(kint),讓防禦能力提升。人們認為此門就是羅馬詩人Virgil(全名Publius Vergilius Maro)的作品「the Aeneid」中,羅馬人的始祖Aeneas從特洛伊城流浪到義大利中提到的Scaean Gate。
在這附近可看到原始的石工法,其中較特別的是工匠為確保城牆蓋得很筆直而在石牆上刻的鉛錘線(但有人說凹溝是排水用)。
再往前走可到建於西元前四世紀的the Lion Gate,但是門楣上的獅子是後來才刻上去的。The Lion Gate深入城牆的設計,從湖邊並無法看到這個城門。那一隻獅子實在很像山豬,令人無法理解餵什麼叫做Lion Gate?
離開湖岸後,步道會帶你往上走到Butrint建成所在的the Acropolis的山丘,半山腰上有一口井(the well of Junia Rufina),井上的浮雕是最近重刻的,但是懸掛水桶的繩索在石頭上留下的痕跡仍清晰可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