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都之旅的最後一站來到東福寺,東福寺離京都車站很近,坐火車只要一站就到了。因為那一天要趕飛機,為了保險起見,不敢去太遠的地方。在進入東福寺之前,我們在站牌附近找了一家小餐館Coffee M&M吃午餐。
東福寺是「京都五山」之一,所謂的京都五山是日本京都五所著名佛教臨濟宗寺廟的並稱。在鎌倉幕府末期,仿照南宋的臨濟宗五山,命名了五所寺廟為「鎌倉五山」。鎌倉幕府滅亡後,後醍醐天皇推行新政,命名了京都五山,取代原有的鎌倉五山。後來在南北朝時期,五山成為足利幕府的主要支持力量之一。
京都五山包括:天龍寺(五山之首)、相國寺、建仁寺、東福寺和萬壽寺。而洛東的南禪寺在1355年被列為別格,位在五山之上,是日本禪宗最高寺廟,地位極高。
東福寺的寺名是取自奈良的東大寺和興福寺二大寺各一個字來命名,是鎌倉時代的攝政關白九条道家以「全京都最大的伽藍」為目標所建立,於1255年完成。東福寺內有25座塔頭和寺院,佛殿內有15公尺高的立佛像,洗玉澗上方的三座賞楓名橋和方丈庭園皆聞名於世。東福寺本身是無料開放,但是如果要參觀通天橋和方丈庭園就要付費。
而東福寺的第一代住持円爾弁円(えんにべんえん)更是第一位被日本天皇封為國師的高僧,為聖一國師(しょういちこくし)。
沿著指標,首先走到臥雲橋,是洗玉澗上三座賞楓名橋最下方的一座。從臥雲橋可以仰望躲在一片新綠後方的通天橋。
購票進入通天橋之後,從洗玉澗往上或往下皆為高大的楓樹,雖然楓葉新綠,仍有一些紅葉點綴其中。如果是秋天到此,整個變成紅色,應該是令人瞠目結舌的美吧!沿著一條小階梯往下走,來到洗玉澗邊。小小的水溝竟然可以聞名全世界,全拜兩旁茂密的楓林之賜。
再往上走到開山堂和普門院,中間的庭園被走道一分為二,在普門院前方是角落有幾棵灌木的枯山水庭園,耀眼的白紗被劃分成正方形格子,水紋為縱橫相閒;走道的另一邊則是植滿灌木和小喬木的假山。普門院前方坐滿了人,我們也坐下來稍作休息。
東福寺的通天橋參觀費是¥400,方丈庭園也是¥400。M曾經跟團到過京都,來過東福寺,S和我是第一次到京都。因為修造園時學過一點枯山水,因此很想參觀東福寺方丈庭園的「八相の庭」,便邀請她們兩位再花¥400,跟我一起進入。
東福寺的方丈廳重建於1890年,四周的庭園則是造園家重森三玲於1939年完成。一進入方丈區是東庭 – 北斗之庭,由七個高矮不一的圓石柱排列成「北斗七星」的形狀,這些石柱是來自寺內其他建築物所殘留的石柱。
南庭隔著廊下與東庭相鄰,上面有象徵「蓬萊」、「方丈」、「瀛洲」、「壺梁」四仙島的巨石堆和比擬「五山」的青苔假山,畫出海波紋的白砂則象徵「八海」。
西庭 – 「井田市松」– 則將杜鵑矮灌木修剪成正方形,和白砂交織成井字。咦?當時竟然沒有半朵杜鵑開花,真是奇怪。井田源自中國古代的井田制,相信很多人在歷史課背過。
由西庭經過通天台到北庭,可以很清楚看到洗玉澗和通天橋。北庭是由青苔和用於表門的敷石排列成棋盤狀。
這四座庭園的主題「蓬萊」、「方丈」、「瀛洲」、「壺梁」、「五山」、「八海」、「井田市松」和「北斗七星」,構成了「八相の庭」,取自於佛教的「八相成道」。
優美的庭園讓我覺得值回票價。日式枯山水庭園和我常去的歐洲的宮廷花園感覺截然不同,雖然我沒有什麼慧根可以悟禪,喜歡就好。
從方丈庭園出來後,走向偃月橋,這是洗玉澗上最高的橋,橋身最小,過橋後可以進入龍吟庵,可是我們選擇往回走,並沒有進去。
我們前往本堂及三門,本堂無法進入,前面有一顆大樹被圍起來做了標誌,是「東福寺のイブキ」,應該是檜木。我們看到一位媽媽帶著兩個小孩,因此她的腳踏車前後各有一個載小朋友的座位,真是太利害了!雄偉的三門是現存最古、最大的三門,立在本堂及思遠池中間,為了要拍攝三門的全貌,我們還一直走到思遠池前才照到。
思遠池邊的浴室,是現存禪宗寺廟最古老的浴室,採用「蒸汽浴」讓僧侶洗澡,節省了許多木材和水資源。五社成就宮有一個小小的鳥居隧道,不過大多是水泥製程,完全無法和伏見稻荷大社的千本鳥居相比。十三重石塔是1343年九条道家創寺祈願而建。
結束了!這是此次京都行最後一個景點了!我們從日下門走出東福寺,經過天得院到本町通,走回JR東福寺站,準備前往關西機場。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