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遊日期:2016年7月13日(三)
維基百科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8D%97%E7%A7%A7%E9%9B%9E 南秧雞(Takahē)
Wikipedia https://en.wikipedia.org/wiki/New_Zealand_kaka 卡卡鸚鵡(kākā)
我繼續沿著湖岸走,需要經過一個小步道 - Lakeside Walk,才會到野生動物中心(Wildlife Centre,或Wildlife Park)。
Lakeside Walk兩旁都是樹木,走起來非常舒服。因為是自己一個人走,可以慢慢欣賞植物,有一些還結了深紅色的漿果,非常可愛。
果然穿過有樹林的步道沒多久,就看到草地上的指示牌,應該就是野生動物中心。
湖邊還有一些標誌,例如草叢中為鳥寶寶繁殖區,不可以跨越欄杆,當然也要遛狗人士控制好他們的狗。還有當時是水鳥 - 鷿虒(crested grebe)的築巢季節,請勿干擾。
但是第一個看到的籠子內是卡卡鸚鵡(kākā),牠停在鐵籠旁邊,一動也不動。我繞著籠子走一圈,發現有兩隻,另一隻站在木板架子上,因此無法拍到牠。
這一對kākā是受傷後無法重返大自然,因此豢養在此。因為很難區分雌雄,工作人員一直到其中一隻下了一顆蛋,才知道牠是母的。
這時有一對祖孫過來,小女生一知道籠子內是kaka,非常興奮。那隻鸚鵡突然以大叫的方式還歡迎她,逗得她更興奮了。
我問那位祖母南秧雞(Takahē)在哪裡,她指著下方要我從草地走過去就可以看到了。
走過草地,我先看到養著一群鴨子的圍欄,下一個欄杆圍起來的地方才是南秧雞。
養鴨子的地方當然要有水,有許多種類的鴨子在那游水。我印象最深的是一種頭部全白、羽毛為棕色的鴨子,好特別,叫做Paradise Shelduck。
我在南秧雞柵欄內共看到四隻,兩隻兩隻分開關起來。
他們身體圓圓胖胖的,有像孔雀羽毛一樣亮麗的深綠和深藍羽毛,非常吸睛。頭較扁,有紅色的喙。很顯然這四隻都是雄性。
這四隻Takahē走在草地上和小水溝邊,不時低頭啄啄草地,看起來很悠哉。
因為原始紐西蘭沒有四隻腳的動物,鳥類無天敵,所以許多禽鳥失去飛行能力,南秧雞也是其中之一。
歐洲移民入住後,開始打獵並引進各種動物,這些不會飛的鳥類遭遇空前浩劫,幾乎絕種。於1948年再次被發現後,受到嚴格保育措施,數量正在回升。
因為鐵籠子的鐵絲網很密,不是很好照相,我盡力照了幾張之後,就決定回背包客棧。
兩天後再度走到這裡,離餵食時間10:30不遠,但我決定記許往湖邊閘門前進,因此沒看到。不過回程中,有一隻南秧雞還站在飼料槽旁邊吃飼料。
*********************************************************************************
Wikipedi的卡卡鸚鵡(kākā)介紹:
Kākā是毛利語,就是鸚鵡的意思。
中型鸚鵡,身長約45公分,重約390-560公克。在一翌年前就與其他鸚鵡族群分離,因此保留許多鸚鵡的原始特徵。
生活在中低海拔樹林中。食物以水果、漿果、花蜜和種子等。鳥喙堅硬,可啄開貝殼杉毬果取得種子。
維基百科的南秧雞(Takahē)介紹:
Takahē中文名巨水雞,又名南秧雞,泰卡雞,學名Porphyrio hochstetteri ,英文名稱Takahe。分布於包括澳大利亞、紐西蘭,塔斯馬尼亞及其附近的島嶼。
Takahē身材壯碩行動笨拙,紅腿,黃嘴的根部有鮮紅的瘤,翅膀藍紫色,不能飛行。
身長63公分左右,重約3公斤,有堅硬的鳥喙和強壯的腿。腿細長,腿高占身高的一半以上,適於在草叢行走,能用腳趾抓住和操縱食物。雖然沒有蹼,但會游泳、潛水。
兩性同型,雄性全身覆蓋著漂亮的紫色羽毛,嘴和頭的頂部及腿為朱紅色。雌性全身灰褐色。
獨居,繁殖季節雌雄同居,由雄鳥造巢。
食物以植物為主,也食一些螺類和水棲昆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