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2/2008(星期二)
達爾瑪其雅區(Dalmacija Area)
離開克羅埃西亞中部的詩意山水,往南走,就是湛藍得讓人無語的亞德里亞海。這一段海岸十分曲折,其間還錯落著數不清的大小島嶼。晨昏望去,霧藍色的山巒漸層淡去,好像漂浮在海上;臨海的綠色坡地上,還叢聚著紅瓦白牆的小村落,彷彿是特意綴上去的鈕扣一樣醒目。
8/12/2008(星期二)
達爾瑪其雅區(Dalmacija Area)
離開克羅埃西亞中部的詩意山水,往南走,就是湛藍得讓人無語的亞德里亞海。這一段海岸十分曲折,其間還錯落著數不清的大小島嶼。晨昏望去,霧藍色的山巒漸層淡去,好像漂浮在海上;臨海的綠色坡地上,還叢聚著紅瓦白牆的小村落,彷彿是特意綴上去的鈕扣一樣醒目。
8/12/2008(星期二)9:00~12:20
上湖區(Gornja jezera, Upper Lakes)
8/12上午9:00再度和馬力諾會合遊上湖區。上湖區範圍較廣,12個湖的規模比較小,比較能窺探到整個湖的面貌。瀑布非常的多,大大小小、高高低低、有胖有瘦、感覺都不同。
我們走下200階梯,坐接駁巴士到上湖區最高點ST4。上車搶到座位,卻停了10分鐘才走。坐在前面的老外,剛好隔著玻璃,享受溫暖陽光帶來的「溫室效應」,由於受不了車內的悶熱,還把毛衣拿出來遮住玻璃,家人則幫忙搧風,真是辛苦。
下湖區(Donja jezera , Lower Lakes)
吃完午餐後,和我們的帥哥導遊 – 也叫做馬力諾 – 會面,就由這一位還在大學念資訊系的學生帶我們參觀期待已久的仙境 –十六湖國家公園。
我們在十六湖國家公園停留兩個「半天」,8/11下午遊下湖區,8/12上午遊上湖區。
從1號入口進入國家公園之後,沒多久就看到地勢最低的湖和環繞在湖邊的瀑布。下湖區有四個湖泊,海拔較低,湖泊也較廣闊。湖水綠的像是擠進許多水彩顏料,卻又清澈的讓人似乎可看穿湖底。入口地勢較高,大家沿著步道往下走,終於踏上了木棧道。
8/11/2008(星期一)12:30
普萊維斯國家公園、十六湖國家公園(NP Plitvička jezera, Plitvice Lakes National Park)
http://www.np-plitvicka-jezera.hr/default.aspx
克洛那河(R. Korana)流經克羅埃西亞中部山地時,切穿河谷,在蓊鬱的森林深處,形成普萊維斯國家公園內多處瀑布與深潭。普萊維斯國家公園中文的意思是「十六湖國家公園」,顧名思義是十六個湖串起來的國家公園,自1949年起成為克羅埃西亞的第一個國家公園,也是克羅埃西亞最早(1979)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列為世界遺產的景點。
8/11/2008(星期一)12:30
車行30分鐘,就來到十六湖國家公園一號入口。那一天的午餐在入口對面的Lička Kuća享用鱒魚大餐。雖然聽說16湖國家公園內的鱒魚幾乎都被鯉魚吃掉了,但是,Lička Kuća餐廳的烤鱒魚大餐仍是赫赫有名。
一進餐廳,大家就被火爐上的烤乳豬吸引住了!哇!幾乎是開放式的廚房與料理檯,讓我見識到工作人員裝盤之效率,而不時出來翻動烤乳豬炭火的廚師,也很吸引人。
8/11/2008(星期一)12:00
http://www.tz-slunj.hr/eindex.html
早上9:00從歐帕提亞出發之後,要前往十六湖國家公園。途中停了一個休息站,上廁所要2Kuna,Cherry很大方的包下來呢。到歐洲跟團有趣的地方是:領隊會「請」團員上廁所。
聖瑪麗教堂(Crkva Marijina Navještenja , Church of the Annunciation)
不論從港口、濱海歩道或者是海鷗少女附近,只要望向陸地,都會看到山腰上的聖瑪麗教堂(Church of the Annunciation)綠色圓頂。
早在1906年Trieste主教Franjo Nagl就已經開始建造聖瑪麗教堂,當時由奧地利建築師Karl Seidl設計與建造,但因脫離奧地利而中斷。戰爭期間未完工之教堂成為騾子的躲避處。後來由義大利人接手蓋成,室內設計與花窗玻璃則由斯洛維尼亞藝術家Kralj完成。
濱海大道(Lungomare , The Seaside Promenade)
不論從何處出發,幾乎所有的遊客都會不約而同的走上濱海大道(The Seaside Promenade),欣賞歐帕提亞美麗的海景。濱海大道從Preluka到Lovran,長約12公里。1885年動工,1889年完成。海邊高級飯店與別墅林立,在此散步可享受一下優雅的貴族氣氛。
聖雅克公園 (Park Sv. Jakova , The Park of Sv. Jakov)與聖雅克教堂(Crkva Sv. Jakova , St. Jakov's Church)
從地圖上看來,自Amalia別墅起都是屬於聖雅克公園。公園內除了綠樹、草地之外,有飯店、教堂與噴泉等,也是適合悠閒散歩的地點。
公園內最有名的地方是海邊的聖雅克教堂(St. Jakov's Church),是歐帕提亞最古老的建築物,最早於1449年的文獻中被提及。聖雅克教堂可能是由聖本篤修會修士興建於1420年,但因1506年院長Šimun重建整座教堂,18世紀時全部翻新,1930年代又加以擴充,目前已經不是最初風貌。在遠古年代,St. Jacob’s Day時會吸引鄰近國家之觀光客到此跳舞與購物。19世紀時此處更是歐帕提亞第一所學校之所在地。
Amalia別墅(Villa Amalia)與卡瓦納飯店(Hotel Kvarner)
鵝黃色的Amalia別墅(Villa Amalia),位於卡瓦納飯店(Hotel Kvarner)和安裘莉娜別墅之間。門前有高大的棕櫚樹與小雕塑像。
Amalia別墅建於1890年,為Hotel Kvarner的增建部分,供為了想保有隱私及遠離人群的尊貴客人使用,如羅馬尼亞與德國皇室成員、舞蹈家Isadora Duncan等。盧森堡大公爵Alfred of Nassau在此慶祝他的銀婚紀念日,歐帕提亞當地居民可能還記得公爵每天叼著近一公尺長的香菸漫步到音樂廳的樣子,那麼長的香菸是醫生答應他一天可以抽一根菸之後特地訂做的。
蚊子電影院(Ljetna pozornica, The Open Air Summer Theater)與利多海灘(Lido)
當你背對著安裘莉娜別墅,面向花圃,前方就是通往蚊子電影院(The Open Air Summer Theater, Ljetna pozornica)的入口。
一開始奧地利人是打算將此處建成有舞廳、音樂廳、有人工海浪之游泳池、購物中心與咖啡廳的大型健康度假皇宮(health resort palace, Kurpalast),因爆發第一次世界大戰而中止。接管的義大利人將此處與沙灘(今日之利多海灘Lido)連接,中間當成網球場,接著變成戶外歌劇院。目前電影已經漸漸取代歌劇演出。
8/10~11/2008(星期日~一)
Hotel Bristol Opatija
Maršala Tita 108
HR-51410 Opatija
8/10~11/2008(星期日~一)
http://www.opatija.net/default.asp
歐帕提亞(Opatija)舊稱Abbazia,位於攸契卡國家公園(Nature Park Učka)山腳下的卡瓦納海灣(Kvarner Bay),是克羅埃西亞著名的旅遊景點。面洋背山與地中海型氣候的巧妙組合,讓卡瓦納海灣與歐帕提亞自19世紀末起成為四季皆宜之名勝,被譽為「亞德里亞海的珍珠」。
克羅埃西亞共和國(Republic of Croatia, Republic of Hrvatska),為前南斯拉夫聯邦(簡稱前南聯)第二大國,位於歐洲中南部巴爾幹半島的西北部,東鄰塞爾維亞,東南接波士尼亞赫塞哥維納(Bosnia and Herzegovina),北方與匈牙利為界,西北方則與斯洛維尼亞接壤,西及西南瀕亞德里亞海(Adriatic Sea)與義大利遙遙相望。國土大致呈一個「ㄏ」字形,北方是阿爾卑斯山西麓平原,中部是山地,東南部臨亞德里亞海,面積56,538平方公里。
克國北部地區內陸為大陸型氣候,中部地區及亞德里亞海沿岸屬地中海型氣候(7月份白天平均溫度35℃,但夜晚則降為25℃,1月份平均溫度只有6℃)。海岸線極長,綿延達1,777公里(不含島嶼部份海岸線)。本土外圍繞700多個島嶼,構成全世界最美麗的觀光景點之一。近年來至東歐觀光人潮逐漸增加,這股熱潮為克國帶來25億美元外匯收入及5.5﹪的就業人口,觀光業遂成為該國重要產業之一。
西元六、七世紀,斯拉夫人大規模進入巴爾幹半島。八世紀末法蘭克王國查理大帝(768-814年)征服了巴爾幹半島,克羅埃西亞成為其藩屬,同時西方天主教也隨之發展起來,教會受羅馬教廷的控制。克羅埃西亞第一次有國家組織始於西元十世紀(925年),國王托米斯拉夫(Tomislav)聯合各公國建立克羅埃西亞王國,1102年匈牙利國王之子科洛漫(Koloman)征服克國,自此併入匈牙利,不過在匈牙利統治下仍保有自治地位。1526年維也納哈布斯堡家族繼任匈牙利國王,直到1918年哈布斯堡王朝解體,前南斯拉夫聯邦成立為止,克國均為奧國屬地。
克國民族意識的覺醒始於十八世紀末。1790年匈牙利獲奧國同意以匈牙利文作為克羅埃西亞官方語,此語言所衍生的衝突,為一連串民族意識運動的開端,1830年的伊利里亞運動(Illylrian Movement)則為民族意識發展的最高表現。該運動主張建立一個以克人為主的獨立國家,以共同語言為前提。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奧匈帝國瓦解,克羅埃西亞人才在現在首都查格雷布與塞爾維亞人、斯洛維尼亞人合作建立「塞爾維亞、克羅埃西亞和斯洛維尼亞王國」(The Kingdom of Serbian, Croats, and Slovenes),塞國國王亞歷山大被推為三國領袖,實施君主憲政,1929年改行君主專制並更名「南斯拉夫王國」(Kingdom of Yugoslavia)。1934年10月塞裔亞歷山大國王於法國馬賽遭刺客槍殺身亡,國會於翌年舉行新選舉,正式結束君主獨裁,克國於1939年贏得自治權。
前南斯拉夫分裂成5個國家,即克羅埃西亞、斯洛維尼亞、馬其頓、波士尼亞、赫塞哥維那以及南斯拉夫,6大民族即塞爾維亞人、克羅埃西亞人、斯洛維尼亞人、波黑人、蒙地內哥羅人、馬其頓人,其實他們都是南斯拉夫 的後裔,但因宗教信仰不同因而戰爭連連,以致有「歐洲火藥庫」之稱。
要到克羅埃西亞之前,並不知道斯洛維尼亞這個國家,也不知道會停留這個國家。行前找資料時,看到台灣旅行團似乎都會停留此國,而且幾乎都也是停留在布萊德與波斯托納鐘乳石洞。因此,要找這兩處景點的資料並不困難。
回國之後看了「Questions about Slovenia」和「Guide Slovenia」,才對這一個小國家,有稍許的了解。因為民族性不同,書內舉例的笑話,我看了之後笑不出來。再看一次,還是覺得不好笑。
在這裡停留的兩處景點,尤其是寧靜的布萊德,讓我回味無窮。一回國就將電腦螢幕之桌面換成湖心小島。到現在似乎還能感覺清晨在湖邊騎自行車的消遙與自在。而鐘乳石洞之壯麗,也讓我對大自然神奇的力量肅然起敬。巨大的石筍與下垂的鐘乳石,看起來很冰涼的石柱,與蒙在牆上與天花板上的石幕,都是那麼特別。
這兩天的好風光,也為我的克羅埃西亞之旅,揭起滿足的序幕。
8/10/2008(星期日)13:30~16:10
斯洛維尼亞最大的波斯托納鐘乳石洞(Postojna Jama, Postojna Cave),也是歐洲最先開放給民眾參觀的鐘乳石洞,巨大豐富多變的喀斯特(Karst)地形,還有瀕臨絕種蠑螈(Proteus)在此生存,讓造訪者無不讚嘆稱奇。雖在1818年發現這個鐘乳石洞,但在洞裡發現在13世紀簽名的筆跡。1689年出版之「The Glory of the Duchy of Carniola」這本書中,波斯托納鐘乳石洞第一次被提到,且描述充滿奇幻色彩。
斯洛維尼亞已經發現7,500多個喀斯特地形洞穴,但是只有20多個開放給大眾參觀。從首都盧布爾雅耶往南約個半小時巴士車程,便到達波斯托納鐘乳石洞。此地形由石灰岩經雨水、地下水侵蝕千萬年而成,長約22公里,深入地下達200公尺。
抵達鐘乳石洞時,終於感受到人山人海的畫面。Cherry先去買票,我們在一旁等候。參觀的遊客必須搭3.5公里類似礦坑的小台車約15分鐘。因為台車是整點開,所以我們去排隊,等14:00的台車。台車鐵道在1872年就開始蓋了,目前的鐵道是1967年建造,一天最多可帶進一萬四千多名遊客。洞裡面氣溫約僅有8度,火車開的速度很快,建議遊客要穿厚外套。進入洞穴之後就不能拍照了,因此還有人在入口處幫遊客照相,出來時相片已經都洗出來掛在牆壁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