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都龍安寺 (4).JPG  

從金閣寺到仁和寺的道路自古被稱為「鋪絹之路」,這個風雅的名字背後,卻有一個我很不欣賞的傳說:傳說宇多天皇想在炎炎夏天欣賞雪景,便下令在衣笠山頭掛滿白絹,從此沿著衣笠山南麓山緣這條蜿蜒小路,便有「鋪絹之路」的「雅稱」。真是勞民傷財又沒建設性。

我們坐公車到龍安寺,爬上長長的階梯,購票入內,立刻看到方丈禪室和著名的方丈庭園。方丈禪室不能入內,只能在周圍迴廊往內看,拉門上有許多精美的壁畫。

京都龍安寺 (1).JPG 

京都龍安寺 (2).JPG 

龍安寺建於1450年室町時代,以方丈庭園的枯山水聞名,據說英國伊莉莎白女王亦極稱讚。室町時代禪宗思想流行,使當時人們在庭園設計中摻入了簡樸枯寂的理念,因為空間的限制,開始不用水而用砂石等靜物來表現水的狀態,這類庭院被稱為枯山水。

龍安寺的枯山水用了十五塊石頭,奧妙之處是不管站在哪,都無法一次看到所有的石塊。龍安寺的七五三石組配置是由東(左)開始以5、2、3、2、3顆的石頭數量排列組成。七五三是源自陰陽五行説,奇數為吉數,而且左右對稱的配列,除掉一(孤獨)跟九(苦),剩下的七五三作為祝賀用的祥瑞數字,廣泛的應用在茶道、花道、庭園石組跟樹木等傳統文化上。「15」這個數字代表釋迦佛陀的15個心眼。傳說這些石頭比喻母虎攜子涉水過河,因此被稱為「虎之子渡河庭園」。

 

京都龍安寺 (9).JPG 

京都龍安寺 (5).JPG 

京都龍安寺 (6).JPG

京都龍安寺 (7).JPG

京都龍安寺 (10).JPG   

  

入口附近有方丈庭園枯山水模型,讓遊客可以一次看到全景,據說這個模型的水紋是用手指頭畫出來的,需要花一個小時的時間。

京都龍安寺 (3).JPG 

方丈庭園邊坐了滿滿的人,我們也找位置坐下。我沒有佛根,無法在此悟禪,只是想休息,再者回憶大學時代上造園時老師教的枯山水庭園、以及前一天在真如堂看到的涅槃の庭。

走到方丈禪室後方,看到龍安寺另一名物「唯吾知足」淨手泉,中間一個大口,四周刻了上述四個字的一半,遊客不一定要讀成唯吾知足,吾唯知足、知足唯吾、…,端看每個人當時的心態而異。

京都龍安寺 (15).JPG 

京都龍安寺 (17).JPG      

走出方丈庭園,看到「侘助椿」,據說是豐臣秀吉出兵朝鮮時,由侘助從朝鮮帶回。這棵椿連豐臣秀吉都讚不絕口,且是日本最古老的椿木。來到鏡容池。ㄟ?是枯水期嗎?幾乎見底的池塘,失去美感。  

 京都龍安寺 (18).JPG

京都龍安寺 (23).JPG 

京都龍安寺 (24).JPG 

離開龍安寺時,已經15:50,原本預計要到仁和寺,可是仁和寺只售票到16:30,因此放棄。在站牌等車時,發現小商店前的花園有一個仿造的「唯吾知足」淨手泉,照相起來更清楚。

京都龍安寺 (27).JPG 

京都龍安寺 (28).JPG 

arrow
arrow

    Am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